科研的成果一般都会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出来,科研的辛苦工作后,导师看到你的数据,没准就会和你说:「可以投稿了」。那时,第一篇论文即将诞生的欣喜应该会充斥在你心中。且慢,做完实验才是论文的第一步,写作部分更是关键。转头看你会发现,很多时候,写作与修改的时间远长于论文实验部分。毕竟,用有限的字数精干地总结学术成果是很难的。

虽然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在期未作业时写过不少各式各样的课程论文(essay),不过,大部分人对发表学术论文(peer reviewed journal article)并不了解。这两者虽然有着相似的结构,一样的「折磨」,但难度完全不同。学术论文写作在国外大多有专门的课程,更不要说外国人的母语就是英文,因此,对国内学子来说,写好论文,尤其是英文论文极为费劲。但任何写作都有规律性。只要了解其中结构就可以很好的掌握,之后常加以练习即可。正如我朋友说:「当你写到第十篇论文时候,就不会觉得困感了」。

完成一篇学术论文需要哪些准备

动手写学术论文之前,你应该确保自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。当你的科研进展到收集完数据并且做完初步分析后(写作过程中你会反复使用新方法分析),你应该就对论文写作有了充足的准备。

此时,你不仅手握优秀的数据,还有一套的科研理论柜架以及实验设计,这意味着你已经有了学术论文的基础准备:有什么科学问题(理论框架),如何回答这个问题(实验设计),以及实验对科研假设的回答(数据)。

接下来,你需要用一定方法把他们串联起来。不过,动笔之前请做好以下的准备:

导师许可的工作规划

在开始撰写论文之前,你需要和导师单独有一次会面。

每位导师的写作风格都不同,比如我的导师希望学生按照章节写论文给她,有些导师则希望完整版直接交付,甚至有些导师会让学生把数据给自己,然后ta亲自写。每个师门的风格大相径庭,风格不甚相同。每种写作风格背后就是一种不同的工作流程。

趁手的设备与安静的环境

准备万全后,你还需要一台趁手的电脑以及安静的环境,然后就可以开始工作了。

关于论文在哪里写效率最高的问题,有人喜欢在办公室,有人喜欢在图书馆,我个人则绝大多数论文都是在自己卧室里写的。每个人风格不同,没有一定的说,但一定要注意保证良好的写作硬件环境。

首先,倘若没有足够好的电脑和屏幕,写作过程中会非常痛苦,对视力影响很大。而没有合适的桌椅和键盘,打字多了之后,鞘炎可能会缠上你的手,一旦发作很可能一周都没法打字,我本人读博时至少两次去看过手的问题。

因此,在设备层面进行准备可以让你免于不少烦恼,望大家小心。

当你正式开始动笔后,同样有一些可以让你事半功倍的注意事项:

安排好作息时间

第一次论文初稿怎么着都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,压力可想而知。所以有人说过,科研不是比智力的地方(能做科研的智力都过关了),而是比体力和毅力的地方。

想想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参加马拉松比赛也是如此,倘若身体不过关,没法扛住长期的论文写作。

时刻牢记:保存和备份

多多保存和备份是任何科研工作者的必须挂在心上的,我现在最熟恶的电脑组合键就是保存。你不仅需要很好的保存你的草稿,还需要保存和备份所有的数据、分析代码、讨论论文的往来等。

电脑死机如今虽然越来越少见,但也不是不会出现的事情。你的存档甚至不应该只有自己电脑上,还得在其他平台存档。比如我的文档会在自己的电脑、云存储以及邮箱(自己发给自己)三处保存。

实验数据、程序代码也是如此,多保存肯定没问题。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组NAS或者磁盘阵列来更好地保存任何数据。倘若你能找到合适的软件会很简单。

学术论文的类型与格式

学术论文都有着一定的规范。它的规范是为了更加高效地进行学术交流,而非依样照搬的「八股文」,但具体到每个领域和每个期刊上,论文的格式都有着细微的不同。同样是顶尖科研期刊,《自然》和《科学》的论文就和PNAS的论文有着格式不同,甚至同样在《科学》上,Research Article和Reports两种类型的论文都存在不同的细节。

学术论文常见的无非是所谓research article(获义的论文,全长论文)、breifreport(communication等等所谓的短文)以及review(综述)。如果你是第一次写论文,基本没有导师会把综述重担交在你身上,你一般会遇到的类型会是全长论文或者短文,这两种论文格式大致相同。

不过,不同的期刊对格式要求区别很大,需要在投稿前查阅期刊的说明。

大致来说,有些期刊(比如PNAS)需要把方法放在文章最后,而开篇的引言非常短暂,需要马上引出结果(results)部分,然后承接讨论(discussion)。而不少期刊还是遵守了传统的论文格式:从引言到方法,到结果再讨论。

这些差异看似只是把不同内容组建闪转加腾挪位置,但由于组合位置不同,写作方法也完全不同。比如PNAS这样的论文,开头部分不是严格的引言,而需要以写讨论的方式来写,一些短文通信(letter,communication)中尤其如此。

所以,最好的方法是翻看你们领域在目标期刊上的发表,仔细剖析其他人在每一段都表述了什么意思。

无论论文如何结构变化,摘要部分都是论文的初始。如何写好摘要有着很大难点,核心就是要用有限字数(一股会限制150字或250字)介绍研究的上层问题(一句),以及本研究的具体问题(一句到两句),之后介绍本研究的大致方法(一句),以及暂述实验结果(一句)。最后,总结实验结果(一句)以及展开实验意义(一句话)。

除此之外,你也要准确的写好致谢(acknowledgement)部分和作者分工(authors Jcontribution,一些期刊强制)部分。前者一定要注意写对经费支持的所有细节,后者需要详述每个人的具体分工。

最后,千万别忘了小心引用格式,一定不要嫌麻烦,学会引用管理软件(如endnote)。用这些软件可以直接按照期刊要求调整所有格式,毕竞「人工的越少,犯错的越少」,不妨把工作交给机器。

初稿与投稿:一切的第一步

一般来说,你的初稿毫无疑问会被导师「毙」掉。接着,导师可能会找你开会,反复告诉你修改那些地方,文或者是亲自下手修改,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,视不同导师的风格而定,只要扛住这段时间压力,修改个十次八次就能过了初稿这一关。

不少同学会在第一次看到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后觉得自己不行,其实大可不必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富特,同样的数据和结论,你和你的导师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思路和闻述方式,因此,ta的写论文的思路和观点必然与你会有区別,听通讯作者的话修改就好。

待论文稿件准备妥当,你就可以开始准备投稿事宜了。但投稿可不是发个邮件那么轻松,投稿的那几天可能会比写论文还要折腾。

如何选择投稿的期刊

投稿得看期刊。其实,大多数情况下,论文定稿是在期刊选择之后的,因为不同期刊有不同的稿件要求,而选择期刊大多需要导师拍板。

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看到的你的数据后,就会根据数据的意义和大致的贡献判断出来投稿的期刊档次区间,然后让你从其中最好的期刊开始尝试。

尚若导师对这需论文领域也没有很好掌捏时,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选择期刊:

第一,从这篇论文所探究的小领域发的较多的期刊开始入手,在拓展新领域时候,总有一些导师不知道的东西,按照别人发表的地方来办肯定没错。

第二,按照研究的大领域的传统期刊开始投,再新的领域也是来自于传统的领域,按照经典期刊起步也不是坏事。

做好投稿的准备

倘若一切准备妥当,你需要在该期刊的系统注册,然后开始投稿步骤,比如完善资料和上传文档,基本按部就班就不会有任何疑问。

除此之外,有三件事可能是你不熟悉的:

Coverletter

选择编辑

推荐审稿人

Coverletter是交给处理稿件的编辑看的。编辑在选择审稿前,会看你的论文题目、作者、摘要以及这一份coverletter,所以coverletter的写作极为重要,核心就是用一面纸阐述为什么你的论文值得被审稿和接收,所以一定要讲故事。实验室一般都有传统,照搬即可。

选择编辑一样重要。期刊会列出现在能主持审稿的编辑们。一定切记,审稿通过与否是编辑决定的,审稿人只提供意见。所以,一位熟识你的领域、认可你方法的编辑会对论文发表助力许多。当你不熟悉时候,请把所有编辑的信息查一通,你会看到他们的名字、学校,进入主页,阅读ta的领域,略读一下他们的论文,你自然会清楚找谁比较合适。

由于科研问题繁杂,很可能你找不到完全和你论文内容吻合的编辑,不过你依然可以找到最接近的编辑。

最后就是推荐审稿人。具体是推荐几位审稿人,以及建议避开几位审稿人。这时候你的导师就该出马给出意见,总之推荐你们领域的权威总不是坏事,然后避开对你们不友好的人即可。

切记,这都需要你的导师最终拍板,谁让他「认识」的研究者比你多呢?这就是「学术社交」的重要性了。

审稿意见与返修:发表的一大步

除了牛到不能再牛的学术大牛之外,基本没人能说投稿就被接收。绝大多数人得要有几轮审稿才能有机会。所以,排除掉直接被接收的可能性,你会得到以下三种建议:

  1. 拒稿意味着你的稿件无法在这个期刊进一步审稿,也意味着你的论文可能够不上这个档次的期刊。不过也出现过投稿Neuron不中,反而中Nature的例子,毕竟这两个期刊虽然档次有差距,但口径不同,极好的故事换个写法还有机会,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大可能的。

此时,你需要在一次修改论文,换期刊投稿。

拒稿分为两种,直接未审稿的拒稿会很快,但是基本得不到意见,因为你连编辑送审的一关都没过;另一种是第一次审稿意见后被拒稿,虽然一样难过还得花费几个月的时间,但是这样的拒稿能给你带来完整的审稿意见,也算是可以参考着修改。

  1. 大修(major revision)以及 reject and resubmit

一般情况下,只要没有直接拒稿,大多数情况都是大修,大修也分为两种,传统的 Major Revision 以及发变多的 Reject and Resubmit。

前者意思好懂,后者其实就是扭扭捏捏一个意思:告诉你稿荐有问题,但是欢迎修改后再投。其实这种情况是由于有些期刊想维持较高的拒稿率(显得牛)以及较快的发表速度(这一轮审稿因此不算在审稿-发表时间内,只能说太会了!),所以把大修先拒稿,然后让你按照要求修改后再投稿。

此时,无论你喜欢与否,你都得接受绝大多数审稿人的意见,尤其是编辑强调的。别忘记,编辑才是那个决定你稿件接收与否的人。

和导师好好商量后,你会发现3个月根本改不过来,尤其是需要补充实验的情况。倘若你的修改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,很可能会直接变成拒稿,因此完整清断地修改以及一份逐字逐句的审稿意见回复是必须的,「说服」他们你回答了他们所有的疑感!

  1. 小修(minor revision)以及 acceptable with major/minor revision

如果你得到了这样的回复,恭喜!能直接获得小修是很难的,一般都是在大修后变成小修。小修距发表基本只差一步之遥,接收就在眼前。

此时,你依旧需要做一样的认真修改,同时现在更需要的是小心回复意见,尤其是尖锐的意见。有时候你不需要完全认可对方的观点,可以把这部分放入讨论,甚至留在未来研究建议(future direction)中。

显然小修是最好的结果,大修是较常见的结果,拒稿时更常见但最难过的结果。

不过这都是论文的必经之路。

发表后的工作

如果你到了这一步,说明你终手收到了接收的邮件,恭喜你!不过你的工作并没有结束。

(矢量图)以及数据。同时,在完成最后提交后,一般在一两周内收到预览稿件,你会需要或者被要求修改和提供更多信息。

相信我,国外的执行编辑们可能会搞不清楚你的国家和城市,拼错你的名字,写错你的单位(是的,三件事我全遇到过),在修改图片时也可能搞错信息,你需要反复通读,找到每一处细节问题,把你已经改到吐的论文再看四五遍才行。

保证完美无误后,你的提交工作终于结束了。

接着,你需要整理经验和结果,投入下一项研究之中。

你应该归档所有文件:

数据:

代码:

所有修改的稿件。

以上文件按照批次排列。你需要总结修改和数据处理的经验,甚至记住哪些编辑,哪些审稿人可能更友善,相信我,你读了意见就肯定知道是谁了,毕竟你未来的研究就基于这些成果,你的下一步研究应该顺着研究成果的枝干发展,也可以因此避开之前的弯路。

🌐PaperBig.com 助力学术之路